衣服里的马蜂

十月份在宝宝的外婆家住了大半个月。由于是在农村,所以野生昆虫很多。

有一天,准备换洗衣服,从箱子里拿出T恤正穿到一半,突然感到腋窝部位被针刺一般疼,瞬间以极快的速度脱掉T恤甩到地上,隐约看到一个黑黄相间的小东西掉了出来,再看疼的地方,一个小红点周围肿起来了。

疼了一会儿,情绪稳定了些,去找衣服里的小东西,抖来抖去,居然不见了。再在四周找找,才发现一个小蜜蜂的尸体。觉得奇怪,蜜蜂蛰了人后虽说命不长了,但也不会那么快就死了吧。

正纳闷,眼睛余光感觉旁边床上有东西在动,一看,倒吸一口凉气,咯吱窝仿佛更疼了——一只马蜂正在缓慢爬行。细细观察,它的尾部的尖刺不见了,而是挂着一些黏液。

这下明白了,蛰我的不是蜜蜂,而是马蜂。再想想,应该是衣服在晾晒的时候,两只小家伙钻进去休息,结果收衣服的时候没来得及逃脱。在箱子里待了几天后,小蜜蜂没撑住,马蜂也快不行了。这时我来穿衣服,又吓到了马蜂,慌乱中就蛰到我了。

由于疼痛加惊吓,当时很痛恨这只马蜂,就把它打到地上,用椅子脚压死了它,心想反正它也活不久了。可是到晚上的时候,疼痛居然消失了,也不肿了,完全不像传说中的那么恐怖,大概是蛰得不深或者这小生命已经很虚弱的缘故吧。于是还有了些悔意,不该那么残忍地压死它。

不过至少有一个好消息:我不会对蜂蜇过敏。

via http://blog.chentao1006.com/post/2012-10-25/40041912307

杂记001

宝宝一岁快两个月了,各方面发育得都非常好。现在可以牵着一只手走路,手几乎只是在保护,自己基本可以平衡了。

其实最令我们高兴的是智力的发育,甚至可以说是让人吃惊的,几乎所有见到宝宝的人都会称赞她的聪明。聪明到什么程度呢?已经认识了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所有数字,并大部分可以用手比划出来;认识了ABCDE等字母,并可以说出AB两个音;其他还认识了许多水果蔬菜交通工具等就不说了,一般宝宝也都差不多。

奇怪的就是宝宝只会叫爸爸妈妈和爷爷,不会叫奶奶。奶奶很郁闷。我很高兴,因为她叫爸爸叫得最清晰响亮。

对了,还有宝宝早已可以轻松地完成 iOS 设备的滑动解锁。

 


 

最近对蛋壳(http://dankr.mobi)做了一些不起眼的改进:

  • 修复了获取新信息不完整的BUG;

  • 支持通过URL来确定页面内容;

  • 增加自动获取新信息的功能,可以把蛋壳开在一边不管,自己会不断显示最新的微博;

  • 重新设计了登录页面(还将继续改版,增加一些简介和截图)。

 


 

iPhone 5 已经在我的购物清单里了。

via http://blog.chentao1006.com/post/2012-09-20/40039762321

世界很大,世界很小

周末,与大半年未见的老挚友共进午餐。他请客,顺便引见了他的女友。我和他依然如高中时代,无所不谈,甚是开心。

老友的家其实就在我家旁边的小区,他几乎每天来我们小区操场打篮球,而我们也时常在同一时间带宝宝去操场散步,却没有碰到过面。可谓世界很大,距离不在于空间的远近,可能在于另外一个维度的什么不可理解的东西。

和老友谈到感情话题,他有些烦恼,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很难,还拿我的专业举例,说感情哪像写代码那般简单,一是一二是二。我回答,编程与感情的区别在于,编程不可有包容性,一旦有错哪怕微乎其微也必须立即改正,否则程序终将崩溃,感情却可有、甚至是一定要有包容性,人人都会犯错,但在爱面前,没有错,只有你不够包容的狭隘。老友想后点点头。

他现在的女友是今年刚开始在一起,但他们却是初中的同班同学。时隔十七年,走到一起了,中间经历了些什么都已不重要,只能说,世界很小。另外一个证据就是我们各自的好友圈有明显的交集。

生活还在继续,祝老友过得好,过得如意。

via http://blog.chentao1006.com/post/2012-09-02/40037557608

为新生活祝福

今天是在上海的最后一天,也正好是2011年下半年的开始,明天就要踏上回家的火车。

昨天和 imo 同事们最后一次聚餐,喝了很多酒,说了很多话,每一句都是真心话。在 imo 奋斗了一年,成长了很多很多,这不是空话,除了我自己切身体会之外,还有领导的认可和鼓励。imo 的每一位同事都非常可爱,各有性格,相处非常融洽,这一年过得非常开心。很感激。

而现在,还有同样可爱的一群人在等着我回去。我的家人们,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,我会用尽全力让你们过得更快乐;将来陪伴我一生的爱人,未来的路我们一起走,再多的困难也有我扛着;我的朋友们,分别太久了,加上我的性格,可能一时还不能马上适应近距离的接触,但,过去的那种无话不说的感觉,总会找回来的。还有我即将出生的宝宝,我期待着与你相见,对了,名字还没帮你想好,我们会抓紧时间的。

还记得很清楚,十年前,离开昆明前,也是一大帮朋友在家里聚餐,为我在上海的未来祝福。十年后,同样的情景。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,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朋友,从小到大都是。

所以,在哪里都一样,关键在于哪里的人们更需要我,这不是一个容易衡量的指标,所以我倾听了命运的召唤。

好了,祝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,越来越幸福。

2011下半年

2011年下半年我的计划是:

  1. 离开imo
  2. 回到并留在昆明
  3. 成为一个父亲
  4. 学习两种精彩的技术
  5. 搭建一个有趣的服务
  6. 在适当的时候找一份工作

离开 imo 确实是一件让局外人叹息的事情。imo 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,前景十分光明,在此时离开,等于放弃了大好的事业。但假如我还继续留在 imo,也不考虑公司能给我带来多好的前途和收入。imo 有优秀的团队和产品,我有强烈的意愿继续为 imo 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。所以我留下一个悬念,将来可能还会回到 imo,到那时我将为 imo 带来前所未有的东西。

回昆明已经是策划多年的行动了,在离开昆明十年之后,终于能付诸实践,我倍感轻松。多年来心绪仿佛一直绷紧的弦,一头在昆明,一头在上海,总算不用拉那么长了。

即将成为父亲,我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。但我明白,人生其实没有一件事是可以做好准备的,能做好准备的事都是无需准备的。我非常乐于去享受父亲的快乐,也乐于去承担父亲的责任。

要学的两种技术,对我来说充满诱惑,掌握了它们,我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想法,付出更少的金钱成本。

至于那个有趣的服务,我暂时保密。

在我完成上述大部分事项之后,我会找一个合适的工作,在为社会贡献价值的同时获取适当的收入,为家庭生活和更多有意义的事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。

命运的召唤

十年前离开昆明来到上海,现在准备回去了。

很多朋友都问我为什么要回去,原因很多,但总结出来就是:命运的召唤

从小到大,我们都在经历一个个转变,比如开始上学、开始上大学、毕业开始工作,都是转变。这次我回昆明,也是转变,而且已经是在一个状态很久之后了。以前上学,每次转变距离上一次最多也不过4年,这次从大学毕业算起也有6年了。该转变了。

从前每次转变前,都会有些迷茫和不知所措。但现在不会了。以前总感觉找不到下一步的路,现在知道了,路是走出来的,不是找出来的。

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父母在昆明。父母一面希望我自由发展,一面也希望能不要远在天边,很矛盾。我要做的就是让他们不再矛盾。

千万别为我将放弃的工作惋惜。现在的工作很好,甚至我已经当作自己的事业了。但放弃也无妨,我还有更有价值的事可以做。

我回去以后,身份也会有很大转变,我将成为一个父亲。肩上的担子就是我幸福的理由。

我暂时不透露回去后会做什么事。好吧,其实我也还没想好。

揭秘「过目不忘的超级记忆术」

央视综艺频道有过一期挑战记忆力极限的节目,说一个老外先看一幅满是点点的图(类似星空,但非常密集),然后转过身,随便抹掉一个星星点,老外再看,就能指出被抹掉的点在哪里。


图类似这样,但更大,星点更小更密。

看似很神奇,众人也都无比佩服这个老外,不知道是火眼金睛还是拥有超级记忆力。

不过,其实两者他都没有,他只是利用了一种普通的视觉技巧,而已。

写到这里,我依然在考虑要不要继续写。就像魔术一样,被揭秘不一定丢脸,但揭秘的人却一定可恶。

————-—————考虑结束分割线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决定继续写下去,因为那老外并不是以魔术的名义,而是以记忆力强的名义在表演,所以可以说他是在欺骗观众。

揭秘开始:(°_°)
先铺垫一点基础知识。如果你了解曾经风靡一时的三维立体画的原理,就更容易明白了。请伸出双手,分别竖起食指举在眼前,目光焦点落在远处,把两个手指变成四个虚像,再调整手指位置,把中间两个虚像合为一个。这时观察中间的这"一个手指",有点奇怪,既虚又实。

再回到正题。仔细观察那幅星点的画(上面那幅我随手画的是看不出来的,但网上找不到真实的原图),其实整个画面是被分割成左右两半,而且是完全相同的两半,但由于星点非常密集,很难分辨出来。


就像这样。

接下来是重点。表演中,画面被随机抹掉一个星点,于是就造成了左右两边画面的微小差别,正常观察是无法察觉的。但是,如果用刚才观察手指的方法来看,就大不一样了。


试试看。

这时应该能观察到一个若隐若现的星点,因为一只眼睛看见了,另一只没看见,眼睛对重叠虚像里的微小差别也很敏感,所以就分辨出了那一个消失的星点。

假如,抹掉的星点正好处在画面的中央,左右两半的交界处,那么,那个老外就杯具了。

单侧慢行解决同向拥堵

4089842570_10d518e4bf

换乘地铁时,无数男女老少在狭窄漫长的过道中穿行,有的人为了赶时间快速小跑,有的人悠哉悠哉闲庭漫步。赶路的人经常遇到前面漫步的人挡住去路,漫步的人也常常遭到后面赶路人的冲撞,放眼望去,好似一条小河,中间有若干突出河面的石块,水流被冲散,互相干扰,形成没有秩序的大小旋窝。虽然人群在往同一方向前进,但却一片混乱。

我在长期观察、思考后,设想出一种可以解决同向拥堵的方案。当然,这个方案暂时还没有经过实验证明,而且即使被证明有效,基本上也只能在理论上通过,被落实到这个实际应用环境的可能性等于零。

这个方案我将之命名为“单侧慢行”,核心原理就是:所有对象以不同速度同向行进时,每个对象都优先靠向同一侧边(如右侧),在遇到前方有速度较慢的对象阻挡时,通过相反侧边绕过(如左侧),绕过之后,恢复靠向之前的侧边(如右边)。如此的结果就是,速度较慢的对象总是在某一侧边。

通俗地讲,就是说,一个人在过道里走时,尽量靠右边走,只要他右边没有人,就靠过去,一旦前方有人慢,就往左边超过去,然后重新回到最右边的位置继续前进。

这个方案与我们司空见惯的马路车道划分不同,马路分为“人行道”、“非机动车道”和“机动车道”,那样的分法是在宏观上将速度相近的物体归在一起,使之不会影响其他速度不同的物体。但行人的速度是不能按照等级划分的。

但是,想要让人们去遵循一个如此奇怪的规范去走路,将是不可能的任务。事实上,人们对于显而易见的优秀规范也都不愿意去遵循。所以,本文提出的理论纯属胡思乱想,毫无用处。谢谢。

迷失的小生命

清晨,发现一只黄蜂样的虫子夹在纱窗和玻璃窗之间了。它腰身纤细、腹部黑黄交错,很是让人害怕。我鼓起勇气想帮助它自由,靠近了过去,却听到它翅膀扑腾时,发出苍蝇才有的嗞嗞声,而不是蜂类应有的嗡嗡声。心生好奇,仔细一看,它停下时,两只前足不断搓动,还往头上搓,这是苍蝇的标牌动作啊。再看屁股,果真没有黄蜂的刺。

一只苍蝇,长出了黄蜂的外形,以前在科普书上也看到过,但都说是在什么什么原始森林里发现的,在我们生活的地方从来没有见到过。而今天突然遇见一只这样的动物,很让我惊讶。

也许,城市里的苍蝇开始基因突变了,然后越来越多的苍蝇变成黄蜂的模样,人们见到它们,不会再下意识挥手驱赶,也不再挥拍灭杀,而是惊恐地迅速跑开。这样的结果会很有趣,也会很让人郁闷:苍蝇将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。

也可能,这是一只来自远方某个丛林的小生命,机缘巧合,经历了一系列传奇的旅程,历尽千辛万苦、翻越千山万水,坐飞机、乘轮船,最后莫名其妙到达了中国大陆最东面的城市,迷失在城市角落一栋建筑物的玻璃窗和纱窗中间。